上海汽车工业,打了一个翻身仗。今年一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业增长放缓,业界不乏担忧的声音:推动上海制造增长的“一只车轮”,转不动了。谁料想,“惊人反转”在谷底出现。1月—10月份,上海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6%,“车轮”照转,马力强劲。汽车制造整体回暖中,一抹亮色尤为瞩目:截至11月24日,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高达85%,达到26万辆,超过原定全年24万辆的目标。
一年间,多卖了10万辆车,相当于多了一家中小型的整车工厂。而在产值和收入增长之外,上海的自主品牌汽车依靠技术驱动、跨界转型,实现了“创新增长”。在上海制造守住底线、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10万辆车带来的是“最具含金量的GDP”。
爆款新车推动“滚雪球”式增长
2006年—2007年,上汽通过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与南汽联合重组,相继推出自主品牌汽车荣威和名爵。这是上汽自主品牌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跨越。
去年初,上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虹提出,力争在2020年,实现自主品牌年销100万辆的目标。实现大目标,首先要跨过眼前的瓶颈。三年前,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年销量曾突破20万辆,但近两年又出现回落。对于坚持高端自主技术路线的上汽自主品牌,20万辆似乎成了一道坎。这道坎终将成为历史。按照当前发展势头,上汽自主品牌有望跨上全年销量30万辆的新台阶。十年磨剑,上海的自主品牌汽车迎来久违的爆发式增长。
曾有车企企业家指出,中国车市高速增长时,自主品牌都是靠市场整体增量来获取一部分市场份额。在这种“搭车式”增长模式下,一旦遇到市场变化,跌得最快的总是自主品牌。今年全国车市回暖,上汽自主品牌的增长,还是受市场大潮推动吗?1月—10月,全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8%,而上汽自主品牌增速比全国快了6倍多;前十个月,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也实现超过30%的销量增长,当大家都在全力冲刺之时,上汽自主品牌超过八成的增速,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周期性增长的范畴。
若只是搭乘大环境的便车,上汽不可能脱颖而出。在上汽自主品牌汽车前十月销量中,贡献最大的属7月份才上市的新车——荣威RX5互联网汽车。这款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SUV,10月份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在国内所有中外SUV销量榜中排名第八。“过去,上汽自主品牌可以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名列前茅,但在像SUV这样的大类中,跻身前十,是第一次。”上汽乘用车公司负责人介绍。
“自主品牌不缺车型,但缺明星车型,本质是缺核心能力。”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上汽自主品牌这轮增长,就是由一款爆款新车“引燃”,明星产品同时又提升了品牌的整体影响力,推动“滚雪球”式的增长。从绝对数字看,上汽自主品牌要实现100万辆的“大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但跳出数字,从增长势头和增长模式看,上汽已经朝着“大目标”,驶上了高速公路。
做最难的事,啃难啃的骨头
“上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做最难的事,啃难啃的骨头。”在讨论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时,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上海需要向上突破,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上汽自主品牌的十年坚守和如今的逆袭,就是上海制造挑战难题、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过去十年,荣威和名爵两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国企自主品牌,日子过得很不容易。最冷的冬天就在“昨天”,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一度面临严峻挑战。一面是合资品牌向下挤压,一面是国内品牌的低价竞争,上汽自主品牌在寒冬中仍坚持着“中高端”的产品和技术路线,这种“宁折不弯”的态度,让它饱受质疑与压力。因此,对于今年这场“逆袭”,行业内外,即便是上汽内部,许多人至今还感到有些“不真实”。
难归难,但年复一年,上汽集团倾尽所有,为自主品牌投入资金和人才,哪怕许多时候“听不到回响”,却从不放弃。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在回忆上汽自主品牌打造过程时表示:“自主创新之路非常艰苦,道路充满曲折,我们既不能照搬照抄合资企业的技术和模式,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只有在开放条件下、集成全球优势资源来自主创新。”
上汽自主品牌在起步时研发工程师不到700人,如今已有3500人的规模。上汽在全球招聘技术研发人才,在英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在硅谷设立投资公司捕捉前瞻技术。有了底气,上汽人更有信心让自主品牌跻身国内第一阵营。
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曾在40岁时参与自主品牌建设,在上汽通用任职后,又在50岁时重回自主品牌。“当初如果我坚持不走,在合资企业里还是会很舒服。但在内心深处,一直觉得做好自主品牌是更重要的事,这是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做的事。”王晓秋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年间,每一位上汽人都是这样信念一致,“汽车强国”的情怀从未被放下。
从供给侧创造全新需求
上汽自主品牌的“爆款车型”,在哪里卖得最好?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前两个月,数据汇总显示,最好的市场不是上海,也不在长三角,而是河北廊坊,一个距离新车产地上千公里的二线城市。“后来我们分析原因,廊坊生活成本较低,又贴着北京,集聚了大量在北京工作、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着极大的热情。”新产品问世前,像廊坊这样的市场,是潜在的,很难未卜先知、直接发现这样的市场。上汽自主品牌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在供给侧提供足以激发潜在市场的产品,创造了全新的需求。
从市场表现看,上汽互联网汽车是在短时间内爆发,但成为爆款,背后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一方面,上汽与阿里历时两年合作,推动汽车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上汽自主品牌在过去十年里孜孜以求努力积累技术和经验,努力完善产品体系,努力研发高效环保的动力系统,改善车型设计,为产品迭代提供强有力支撑。
需求可以由创新产品带来,产品又从何而来?在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前阶段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快速迭代、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与企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在上海的国企中,上汽率先将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随后又设立了鼓励员工进行自由创新的种子基金,在鼓励创新制度供给上,迈出的步子比一些领先的外企还大。尽管汽车业界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但上汽自主品牌的核心队伍稳定,有大平台、能干事业、可以自由创新,让上汽成为创新者的一方乐土。
技术创新,加上体制机制改革,让上汽找到了自主品牌创新增长的内在动力。于是,在第一款互联网汽车正当红之时,荣威i6、名爵ZS等第二代互联网汽车产品已经发布,国内汽车领域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技术升级路线图已然清晰。“上汽自主品牌将进入新一轮的密集产品投放期,接下去的节奏将是,每三个月有一款新产品问世。”上汽集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