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到“人工智能”,要求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0%,远超全球20%的平均增速。
还有观点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因此改变,还会将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拉到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为此,美国白宫曾于去年接连发布3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为未来人工智能做好准备》《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人工智能、自动化及经济》,以此来深入探讨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应对策略。
对上海来说,成为“智慧城市”可能远远不够,找到自身擅长并将重点发展的领域才是根本。互联网观察者凯文·凯利在2016年出席第二十八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谈到,眼下世界上还没有人工智能的核心城市,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心,这些都是未来上海可以致力于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上海正在积极开展规划布局,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市科委全力推动“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这将是“十三五”上海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临港地区也初步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在此大目标下,上海需要努力的可能还有企业。根据专业机构发布的2016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排行榜显示,入围行业影响力前20名的企业中,上海只有一家。在中小/初创企业方面,国内一家人工智能社交资讯平台组织了105名智库专家和15名专业评审,经过综合估值、融资、竞争力得分、发展潜力得分,投票选出了2016年度最具竞争力的十家企业。这十家企业中,估值最高的达到500亿元,最低的5亿,均值为80亿元左右。可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里面没有上海本地企业。
从事人工智能风险投资的专家表示,相关榜单基本反映了上海企业的整体现状。上海企业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也冒出了一批有潜力的企业。但是,新冒出来的、成长势头旺盛的企业并不是特别多。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有关2017年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预测中指出,2017年可能是中国开始演变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力军的一年,中国的科技企业开始积极地向人工智能自主研发大步迈进。就上海的情况而言,我们的优势在于科研机构众多、人才资源集聚、信息交流国际化。同时,我们的创业者、我们的市场也不缺乏敏锐的意识。但是,以往一些新兴高技术企业“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为避免重蹈覆辙,建议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方面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在领域设置上,推进脑科学、人工遗传算法、智能语音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测量评估标准和基准的制定。结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形成某些领域的上海领先优势。
在项目布局上,除瞄准前沿的基础研究之外,应更多地面向经济应用和社会服务,使新的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之中,从而将自上而下的政府战略导向与庞大的经济社会体系相结合。
在应用示范上,政府应给予先导性的开拓应用,为全社会应用人工智能作出示范。例如,加强人工智能在未来智慧金融服务、“五违四必”区域环境整治和河道治理、智慧交通等方面的试点应用,为政府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在企业培育上,加强对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滚动发展计划及重点支持对象;提高人工智能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程度和产业集聚度,为本土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基础平台支撑上,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开发满足多样化人工智能兴趣与应用的数据集,开放满足商业和公共利益的训练测试资源,开发开源软件库和工具包,等等。
在资金投入上,由于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依赖市场机制远远不能实现发展目的,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给予长期的直接投入。特别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更需要以公共资金为引导,撬动更多的资源来共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