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临港的使命:发展高端产业 建设高品质新城
2017
07/26
11:05

作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临港地区肩负着发展高端产业和建设高品质新城的“双重使命”。临港如何完成这一使命,又如何进行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本刊记者专访了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为读者讲述临港的现在和未来。

记者:临港从2003年开始建设,如今产业定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业如何布局?重点发展哪些产业?

顾长石: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站在上海发展的全局高度作出了开发临港的重大决策,打造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建设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滨海新城,实施“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的临港发展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和节能环保再制造为主的“6+1”产业板块。

2016年6月15日,韩正书记来临港视察时提出,临港地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主体承载区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港产业布局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立足国家战略,依托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主体,出台了《临港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行动方案》,加快构建“2+3+4”产业体系。其中,“2”是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抢占智能制造技术全球制高点,提升临港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3”是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形成支撑临港地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确保顺利实现临港地区制造业总产值目标;“4”是积极探索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着眼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局,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其他科技创新集聚区的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链升级的需求,主动呼应,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潜力、优化全市产业链配套的领域。《行动方案》更是指明了“十三五”后期在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下临港产业的发展方向。

记者:去年临港曾提出,2025年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临港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顾长石:智能制造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和产业,是一个概念,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要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首先要有好的政策。两轮“双特”政策,不仅吸引了更多智能制造相关的企业落户,也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来到临港。比如第二轮“双特”政策在保障人才住房方面,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了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

其次,临港对智能制造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很大。2016年出台的第二轮“双特”政策中,就提出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到目前为止,临港已发起设立了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准备设立2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基金将对相关产业更加快捷、低成本的融资,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亿元支持。

同时,已经设立的三年20亿元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符合智能制造要素的项目。今年6月份,临港2017年首批36个智能制造专项通过评审获得立项支持,支持金额近2.6亿元,撬动社会成本投入近19亿元。

智能制造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向:一是智能制造共性平台建设,其中包括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将高端的研发成果孵化、转化,对园区里的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支撑。二是支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包括海洋工程与船舶、新能源、3C行业、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三是面向智能制造的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研制,重点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核心芯片、船舶与海洋工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感知、决策、控制功能的重大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四是支撑环境建设,包括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专业园区建设、智能制造产学研交流平台、智能制造行业组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配套。

记者:临港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进的情况如何?

顾长石:在新一轮“双特”政策发布带动下,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增强,到目前为止,临港各类注册型企业6.3万家,其中产税企业占40%,超过2.5万家。

2016年以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如中船动力研究院、中船瓦锡兰发动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国中车水下机器人、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动汽车整车项目进行了多轮会晤,就项目财务融资方案、股权回购方式、政策资金扶持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沟通并达成一致。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推进下,已经明确将在临港地区和江苏连云港同步建设实施,其中临港布局压气机和透平实验装置,以及面向未来低碳能源的纯氢燃料基础实验装置。12英寸大硅片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今年10月将实现量产,彻底打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300mm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上海汽车临港基地项目,自主品牌荣威RX5累计生产超过5万辆,新车型eRX5已实现量产销售,预计今年上海汽车临港基地产值将突破200亿元。中航商发制造项目,完成我国第一台商用发动机核心机装配工作并进行试车。上海脑-智工程项目,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力支持下,首个重大合作项目“智能芯片”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落地建设。

2017年,我们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核心任务,助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功能,改造提升传统功能,重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

记者:临港产业布局与张江科技园区是否有重合的地方?

顾长石:两者定位不同,张江是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临港是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但可以形成互补。比如,张江企业研发成果出来了,但没有更多的空间来转化形成产业,临港可以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发芽。

除了与张江联动外,临港还与其他园区形成互补。比如新松机器人也在临港有产业布局。

说到机器人产业,也是临港重点发展的。我们希望通过新松来带动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以及机器集成应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服务机器人也是临港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比如养老、康复型机器人。

记者: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支撑。那么临港靠什么吸引人才?

顾长石:人才为什么要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本身的吸引力。如果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这就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过来,跟你一起发展。二是城市配套情况,也就是人才来了,能不能让他安心地在这里工作。临港有双定双限房,低成本的住宅价格让人才在临港住得起。临港还建了大量的人才公寓,租金非常便宜,在市区一个床位的价格,在临港就能住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了。收入多、支出少,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此外,临港在逐渐完善城市配套,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有,还有医院、超市等。这样,就保证了我们的人才稳定地在临港工作和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近5年来,临港地区相对过去来说,增长速度偏快,临港正在加强整体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配套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生活、教育、就医等方面的需求。

记者:临港未来有什么规划?

顾长石: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曾对临港做了高度总结:产业高地、创新宝地、政策洼地、宜居福地。我理解,产业高地,是指临港地区打造“上海智造”品牌和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高地;创新宝地,是希望传统产业逐渐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吸引高端创新型企业落地;政策洼地,临港目前的“双特”政策是上海市最具优势的;宜居福地,便是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配套到位。其实,自临港滴水湖建设起,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我们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亮点。除了滴水湖之外,天文馆、极地海洋世界、亚洲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也在建设中。我们希望,临港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产城高度融合、宜居宜业、生态低碳、滨海特色的新城。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