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勇华就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突出‘接轨上海、富民增收、创新驱动’三大主题,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全力打造‘好上又好,能快则快’良好态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海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问:高新区在接轨上海、项目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答:突出项目建设第一抓手,凸显区域发展的永续性。始终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紧扣“亿元项目为基础、10亿元项目为核心、50亿元项目求突破”的要求,精心谋划“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高新区路线图,更大力度收割上海创新要素和项目资源,增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突出“高大外”,以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外资项目为主攻方向,再掀项目招引新高潮。确保全年完成外资到账1.4亿美元。以“不见面”审批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店小二”服务机制,全力打造“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加速度,全力推进铭利达新材料、圣德曼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完成新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用好战略型、主体型、新兴型技改清单,持续以压茬式推进企业技改,打好技改投入主动战,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力争全年完成技改设备投入10亿元。确保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581.7亿元,净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2家、新增定报企业25家。
问:高新区在富民增收上有哪些实招?
答:突出富民增收第一主题,凸显区域发展的宗旨性。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追求,纵深推进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强化长效服务,切实将“问题指数”转化成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产业富民、保障富民”的总体部署,突出家庭农场转移一批、专业园区投资一批、工业企业就业一批、商贸物流经商一批、社会服务吸纳一批、基本保障兜底一批等富民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全力做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强化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集聚“隐形财富”,做实群众的幸福感。
问: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上有哪些动作?
答:突出科技创新第一优势,凸显区域发展的竞争性。按照“久久为功、无中生有、高点谋划、人才引领”的要求,加速创新资源向区内聚集。持续打好科技创新工作“7+1”组合拳,用好用足创新型省份建设“40条政策”和省政府支持海安改革试点“10条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华新科创园为突破口,着力强化与省级高新区相匹配的功能载体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突出人才首要地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科技生态圈。确保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8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8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金牌企业9家,银牌企业2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其中顶尖人才3人,符合省“双创计划”条件人才8人。
问:高新区在党的建设上如何出新?
答:突出党的建设第一工程,凸显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十项规定,实施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始终做到在制度的轨道上谋事创业,大力营造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