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在由中宣部、商务部召开的文化贸易工作座谈会上发布,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上海文化企业入选,创下历年入选企业数最多纪录。
入选这份名单的5家上海文化企业,既有转制国有文化企业,也不乏发展日趋稳健的民营文化企业;既有文化艺术类、广播电视类等传统业态的文化企业,也有在新兴业态中崭露头角的新鲜面孔。“一批兼具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领头羊’的出现,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市场主体基础。这反映了上海贯彻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果,折射出上海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整体面貌,对于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市场份额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委宣传部国资办主任凌钢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完善机制体制
机制、体制是文化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释放文化生产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次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的5家上海文化企业中,东方传媒、上影集团、文广演艺、百视通等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按公司法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比如已成为全球最大IPTV运营商的百视通,可谓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广电新媒体企业,目前市值居文化传媒板块第一。其业务领域不仅遍及全国,还致力于国际发展。在覆盖全国1700万家庭用户的同时,秉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念,为印尼等国家的用户服务。这得益于公司的高度市场化,不仅运作市场化,走充分市场化竞争之路,人员结构和管理结构也市场化甚至国际化,如国外高管团队中,多人具有海外留学以及工作背景。又如东方传媒,在全国率先实施“制播分离”改革,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稳步推进跨地区、跨媒体、跨品牌运作。上影集团则致力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市场板块改制上市。去年上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21.2亿元,完成《十二生肖》等5部故事片,《焦裕禄》《儿女情更长》《心术》等7部234集电视剧。正在举行的戛纳电影节上,导演贾樟柯加入上影的第一部新片《天注定》闯入主竞赛单元,由上影牵头、《雨人》导演巴瑞·莱文森执导的《魔咒钢琴》也在紧张筹备。与10年前相比,上影集团净利润增长了126倍,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奇迹离不开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繁荣之“势”,更离不开上海完善的文化配套政策这根“撑杆”。以“产业链完整、多片种繁荣”为目标,上影集团在全国83个城市建立1185块银幕,成功实现跨区域经营。
立足市场拓展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可谓文化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广演艺近年来积极推出创新剧目,甚至为一些相对小众的演出门类寻找市场,目前每年新创剧目20余台,共积累可演出剧(节)目300多台。话剧《共和国掌柜》、《大哥》、《资本·论》、《钢的琴》、《活性炭》、《兄弟》、《1977》,滑稽戏《“独”养女儿》、《乌鸦与麻雀》,财经音乐剧《女人一定要有钱吗?》,淮剧《金龙与蜉蝣》、《千古韩非》,多媒体海派杂技秀《雕刻时光》,评弹《四大美人》,木偶剧《春的畅想》等一大批原创剧目应运而生。上影集团则在2012年坚持主流影片、商业影片和艺术影片“三足鼎立”的制片路线,以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创作为重点,推动多片种全面发展,如与成龙合作贺岁大片《十二生肖》,与王家卫合作《一代宗师》。这些文化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把握着正确的社会导向,兼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助推新兴业态的产生和产业格局的优化,从而带动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早在4年前,盛大就把云计算列为未来十年的重大战略,组成了国际化的团队,建立“盛大云”、“云中书城”等平台,成立盛大创新院,推动行业尖端技术研发。每天,10万部网民自制的微视频在酷6网抢滩登陆并且收获2000万的独立IP;1亿多汉字的原创文学作品获得了“指纹身份证”;数亿计的老百姓通过耳朵来“阅读”天气预报和电子书,用嘴巴来编写短信甚至创作小说……这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的驱动。百视通也一直致力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开发,目前已经立项、申请、获批的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关键技术软件超过200项,以自有“关联电视”专利技术开创了“社区电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