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黄政仁: 加快沪甬科技产业合作同城化 激活上海大都市圈南部活力
本报记者 卢常乐 北京报道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如何推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浙沪皖代表与委员关注的重点。
3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作为一位从上海“转移”至宁波的科研人员,其深深体会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沪甬产业合作的进程正在加快,也深感两地区域合作与优势互补方面尚且存在提升空间。
为此,黄政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将宁波前湾新区打造成为浙沪合作的新型示范区,在产业发展与人才机制方面推进两地的优势互补,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推动产业协作
《21世纪》:为什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要将宁波前湾新区打造成为浙沪合作试验区?
黄政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框架下,以上海作为核心,浙江作为主要参与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就要求充分发挥上海科创中心的辐射优势,也要发挥浙江在民营经济产业活跃这样一个自身的优势;
第二个从整个地理位置的优势来看,前湾新区也应该能够代表浙江对接上海一个非常好的区域。其离上海、杭州都很近,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区域,到宁波市中心也很近,又靠着中山和宁波两个港口,地理优势非常好;
第三个就是上海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在前湾实现落户了。两地之间的产业联系、人才往来早已十分密切。最典型的便是上海大众、复旦研究院都已经在前湾成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包括宁波材料所都在前湾新区实现了安家落户。
例如,不久前成立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其中的一大功能就是要承接来自上海乃至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科技成果,特别是跟浙江宁波的产业吻合度比较高的科技成果,通过杭州湾研究院的孵化、升级,最后落户生根。
《21世纪》: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角度出发,前湾新区打造成为浙沪合作的新型示范区,具有哪些实际意义?
黄政仁:结合自身实际,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角度来说,上海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生活成本较高,尤其是人才在上海生活的成本太高,体现在房价、落户的门槛等关键资源要素方面。此时上海周边城市的毗邻优势就能够体现出来,未来城市圈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交通要素的不断完善,在宁波生活去上海工作就能够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随着上海与宁波两地的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上海研发人员,在上海与宁波等毗邻地区之间往来,在此基础上就能够使得人才效率和科研效率得到充分地发挥。
加快同城化
《21世纪》:前湾新区要作为浙沪合作的新型示范区,其主要“新”在哪些方面?
黄政仁:前湾新区能够在浙沪合作中实现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移与合作方面的制度创新,既能够充分释放上海大都市圈的生产力,又能够充分利用宁波很强的制造业基础。
具体来看,上海具有很强的科创能力,而宁波具有天然的深水港口,在工业基础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家用电器等方面有很强的制造业基地,二者的深入合作能够充分实现以科创为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时,区域内有宁波杭州湾新区、中意宁波生态园、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产业载体,有利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实现及时转化。
二是能够加快在重点领域实现一体化、同城化。目前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有一些差距,前湾新区打造作为浙沪合作的新型示范区,能够在发挥各城市特色与比较优势,在科技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同城化、一体化实践,为更大范围的都市圈建设发展提供示范意义。
《21世纪》:前不久,浙江四大都市圈规划出炉,同时《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布局了“四大新区”,怎么看待前湾新区在这些都市区建设过程中的角色与意义?
黄政仁:其实这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域一体化发展。浙江省正在打造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中肯定就包括了前湾新区在内,与此同时,很多规划工作的推进,往往需要在一个地区先行先试,为后续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示范。
从上海大都市圈打造的层面来说,当前阶段既需要上海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服务作用,同时也需要加快与重点城市的对接,尤其是与毗邻地区城市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以推动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一体化发展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湾新区如果能够在推动沪甬合作方面做好示范,在探索沪甬产业协同、开放联动、创新合作新模式方面,发挥自身比较突出的一些潜力,也能够进一步为上海与毗邻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探索实践,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快速推进基建
《21世纪》:在浙江四大新区的建设进程中,类似前湾新区的建设,想要打造成为沪甬合作的新型示范区,还需要哪些方面去做一些提升?
黄政仁: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宁波连接上海提供了重要通道,也是当前沪甬合作的关键纽带,但目前看来,这个通道好像不太够用了。由此希望国家支持沪嘉甬铁路、沪甬跨海交通通道等纳入相关国家规划中,能够快速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将杭州湾区的区位地理优势赋予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激活上海大都市圈南部地区的活力。
在产业协作发展方面,当前还需要在科创资源对接、产业要素协同、公共服务同享等领域,优先考虑布局一批一体化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项目。通过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与集聚,进一步实现产业优化布局。
在人才流动方面,希望能够推动两地之间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推动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等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异地互认,推进试点职称互认、专业技术人员、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联合选拔工作,试点高端人才“一卡通”模式,通过共享教育、医疗等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