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同一块金字招牌光彩闪耀。
坐标中国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雄踞一方。35年来,这里一直是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
从这里出发,沿沪昆高速公路向西南行驶一个小时,潮城海宁的入口处,同样有一抹夺目的“漕河泾蓝”。
一步之遥,两地守望。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方向,乘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东风,成立于2009年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总规划面积14.71平方公里,从诞生之初就站在了国家层面的高起点上,既是上海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真正意义上“走出去”孵化而成的第一个紧密合作项目,也是沪浙两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园区。
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对其寄予厚望:“努力把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作出新的贡献。”
在上海、浙江、嘉兴、海宁四地党委政府的合力推动下,漕河泾海宁分区成立至今,已累计实现规上企业总产值1997.17亿元,实现利税190.72亿元,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69家,成功助力海宁战略性重点产业——泛半导体产业引育;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开发区特色品牌园区”“2017首届国际科创园区(上海)博览会优秀科创园区奖”“首批嘉兴市接轨上海产业类重点合作平台”等荣誉。以漕河泾海宁分区为实践载体,“八八战略”在海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上海和海宁正信心满满地积极对接,谋划成立战略合作委员会,酝酿着新一轮更深一步的战略合作。
作为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探路先锋,漕河泾海宁分区的十年破冰之旅给人以深思:引入优势资源开疆辟土,应该有怎样的坚持和远见?在行政区划没有调整的背景下,相隔100公里的两地如何渐行渐近?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风口,跨省合作怎样把握机遇,在嘉兴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进程中,以奔跑的姿态打造更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耐得住寂寞,才能干得了大事”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9.55亿元,实现利润19.03亿元,利税31.73亿元……”去年,漕河泾海宁分区第一次迎来大幅盈利。看着红艳艳的数字,副总经理章红缨舒了一口气:“我们十年坚守,终于开花结果。”
这个漫长的蓄力期,曾令许多人费解:上海漕河泾有成熟的产业园区运营经验和丰富的项目资源;2009年的海宁市人均GDP已达1500美元,还有深厚的传统产业积淀;海宁分区所在的海宁经济开发区北区,也是“四通八达的好地方”。“强强联手”,为什么没有在当时就换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刚开张时,我们也想‘一口吃成胖子’直接挖上海总部的成熟项目,但海宁与上海能级悬殊,企业的选择可想而知。”章红缨坦言。
招引“大好高”的愿景遭遇了“磨合期”的阵痛。此时,许多传统产业项目仰慕“漕河泾”名声竞相上门。是顶住绩效考核的巨大压力坚守高品质产业定位,还是放下架子敞开大门“挣快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嘉兴市一位领导曾这样叮嘱。公司的决策层也没有犹豫太久:“一旦为眼前利益妥协,我们就永远失去进入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顶级‘朋友圈’的机会。”
“初心”和“沉淀”是漕河泾海宁分区第一个十年的关键词。为提升自身能级,海宁分区近年来先后导入了“科技绿洲”品牌,建立起浙江省首个花园式产业园区,高标准厂房比肩欧美;导入了“漕河泾科创”品牌,借助上海漕河泾作为首个“亚洲最佳孵化器”的强大资源,建立“漕河泾创营·海宁”众创空间,努力打通沪浙科创资源;导入了泛半导体产业园,依托上海漕河泾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与当地合力引进日本铁三角、欣奕华等17个国内外泛半导体优质项目。
项目引进慎之又慎,但在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分区从不吝惜投入,大到功能布局,小到一草一木,都请国际知名机构按照上海顶尖产业园的标准进行设计。
一个平台“耐得住寂寞”,换来了众多优质项目“慧眼识珠”。截至目前,分区共引进规上工业企业20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主板上市企业3家,目前已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企业有55家。
“我们看好漕河泾海宁分区,这个平台真正懂高新技术产业,静得下心陪我们长大。”上市企业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妍这样评价。去年12月,该公司与合作伙伴、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携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签约进驻。在分区招商团队贴心服务下,该项目次月就在泛半导体产业园中布局工厂装修。随后三个月内,原本只打算“做一个项目”的哈工智能,一口气将旗下经营相关核心业务的三家以上企业搬到了海宁注册。
“一个好的跨区域合作项目,一定是‘父母共同带大的孩子’”
对海宁来说,跟漕河泾的合作是攀了一门“高亲”。合作达成后,海宁分区即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灵活运营模式,坚持政企分开,由上海漕河泾总公司和海宁经济开发区下属的国有公司分别按55%和45%的占股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分区公司。
尽管双方各有分工、互有补充,但在外人眼里,这位上海亲家的地位注定高人一筹。有人曾打趣:“海宁分区是上海漕河泾总部‘一手带大’的孩子。”
对此,从上海漕河泾总部派驻海宁的分区公司副总经理林刚却并不完全认同,“海宁分区能够健康成长,因为它是‘父母双方共同带大的孩子’,既有上海大都市的品牌效应,又立足海宁本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林刚补充道。
找准这个定位的过程中,海宁分区走过弯路。“一开始,我们一心想着照搬上海资源,但存在招商理念不同、招商渠道不畅、信息沟通不顺等诸多问题。”林刚回忆。事实上,当时一度出现了“要防着海宁挖总部墙脚”的声音。
屡试屡挫让海宁分区逐渐意识到,在城市能级的天然壁垒面前,无序竞争并不明智。“上海有市场与客户资源的优势,海宁有相对低廉的成本和更加开阔的空间。我们其实并不冲突,为什么不能优势互补、握指成拳?”
心态摆正了,资源从“防”到“放”,水到渠成。
“我们一提想‘走出去’,上海漕河泾总部就说‘100公里外的浙江海宁也有个漕河泾,不妨去看看’。这一看,就看对眼了。”浙江光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奇勇告诉记者。前两年,企业需要大规模扩大产能,但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寸土寸金,承载力接近饱和。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家国内领先的光通信网络部署及检测解决方案供应商不仅将研发与制造中心转移到了海宁分区,还预约购买了海宁科技绿洲二期6号楼,用于光通信设备及光器件生产、检测及研发。
“自幼生长在上海,‘二次发育’在海宁,我们就是漕河泾跨区域发展的一个样本。”罗奇勇说。光维通信的故事不是个案。近年来不断有漕河泾总部的企业“出走”来到海宁,“选择海宁,一方面基于对漕河泾品牌的熟悉,互相磨合的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大品牌的优质服务也能得到延续。”
如今,相隔100公里的两个“漕河泾”,已形成产业转移和服务延伸的通路,建构起“有机团结”的差序格局:适合在上海本地发展的企业留在总部,对于希望在周边开辟空间的项目,海宁就成了“放水养鱼”的首选地。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在轮子向前转时,大家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用了10年时间,真正变成了一家人。”林刚透露。近年来,上海漕河泾总部举办的科创嘉年华活动,都预先给海宁分区留好席位;上海漕河泾发放给高端客户资源的宣传资料中,一定有专属于海宁分区的醒目一页,甚至为了海宁分区的绿化环境,总公司专门开了好几次座谈会,决定将上海总部园区的一批名贵树木移植到海宁。
“‘海海合作’的成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功的缩影”
漕河泾海宁分区投入运行的10年,正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10年。“我们海宁和上海,两个‘漕河泾’之间的‘海海合作’如果能成功,那就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功的缩影。”分区公司首任上海方负责人曾作出这样的判断。
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海海合作”多次展现出“吃螃蟹”的魄力。
“在海宁,我们首次享受到了‘拎包入住’的待遇。”浙江宝捷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文彬回忆。作为分区引进的首家外资企业,2012年,宝捷机电从上海莘庄转移到海宁分区。得益于上海漕河泾的公司化运行理念在海宁落地,在海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区创造性地使用了土地二级开发模式——政府征迁后,由漕河泾海宁分区公司进行收储并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厂房,宝捷机电、德国贝纶等优质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完成了基建,提早为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
2014年,上海漕河泾的王牌项目科技绿洲带着3.6亿元投资来到海宁分区建设标准厂房项目。这是浙江省首个花园式产业园区,作为“上海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分中心,海宁科技绿洲集“生产、研发、办公、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宁传统的“土地批租”工业发展模式,为分区集聚最尖端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
入驻短短三年,产值从1000万元增长到近500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0%,跻身国内精密角接触球轴承研发生产第一梯队……这是分区企业海宁奇晟精密轴承有限公司交出的成长成绩单。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关节部位的核心部件——超薄型角接触球轴承产品,已能将轴承精密度控制在1微米以内,基本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仅为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我们的成长,正是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企业总经理吕咏奇说。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海宁经济开发区“康湖芯城”,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战略拓展区的衔接工作也正渐入佳境。目前,“康湖芯城”已引进26个泛半导体的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以我国软磁行业龙头企业——海宁天通为纽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将上下游的关联泛半导体企业都引进来,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见雏形。
租金是一个产业平台热度最直观的“晴雨表”。“去年,在准入门槛没有丝毫降低的前提下,海宁分区的厂房租金上浮了10个百分点。今年,我们科技绿洲二期的厂房租售两部分都早已供不应求,租金预计还将继续上涨。”章红缨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各项考核结果公布,在全部9个子公司中,海宁分区公司总成绩列第二位。培育发展两大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改造提升一大传统产业——时尚产业,同时通过产学研协作聚焦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的规划……沿着规划中“3.X”产业体系框定的路线,漕河泾海宁分区正不断放大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