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文创产业园区迸发集聚效应点亮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散落在上海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成为上海文化品牌新势力。作为国内产业探路者的上海,十余年间“版图”拓展了:据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人气”聚拢了:入驻企业两万多家,既涵盖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更汇聚时尚、设计、游戏电竞等新兴领域;“生意”做大了:入驻企业创造总营收近5500亿元。在其助力下,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3%”的目标指日可待。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又一轮的转折点起于2017年末——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创意园区”“加快市级文化创意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园区品牌输出”的表述,正在成为现实:科房园区聚焦新兴、前沿行业;德必已在全球布局园区的品牌连锁;放眼上海,更有望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差异化园区发展道路。
流淌城市血液的改革基因,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从0到1”的先行者角色不遑他让;刻入城市文脉的开放特质,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探索中带着服务全国、着眼全球的排头兵效应逐步放大。
文化创意创造美好生活,更创出亿元级“生意经”
每有同行取经,上海科房投资董事长陈剑总爱带他到“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走一遭——作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的重要站点,140年的历史浓墨重彩,更重要的是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一目了然。已完成建设的一边,铁轨被绿植掩映出一条“时光隧道”,色彩缤纷的集装箱成为集纳小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蜂巢”。
就在这位50后造梦之初,一批80后拍客就毫不犹豫地为其买单。“罐头场”品牌战略官李昌浦告诉记者,不选“格子间”独爱“集装箱”,就因为这里“有感觉”。这里拍出的“日食记”短视频很快成为全网追捧的现象级短视频品牌。罐头场B轮融资时估值已达数亿元。如今,在园区办公楼的基础上,他们一口气在创客走廊增租了七个集装箱来搭建影棚。
罐头场之前,更多的现象级产品、企业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诞生并壮大:大众点评从德必易园2010年诞生之初便一直相伴;而位于张江园区的喜马拉雅FM打造的“123狂欢节”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4.35亿元,阅文集团成功上市后其市值逾300亿港元。“老大哥”的成功路径让后来者奔着园区而来,在产业集聚中释放无限可能。
如果说明珠园靠的是“文化赋能”,那么科房旗下另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智慧湾”算得上是“创意造势”——用“3D打印”这一前沿概念盘活了这个距市中心近14公里,占地15余万平方米的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智慧湾”落成了国内第一个3D打印主题博物馆,单用这一条,就让乐塑放弃了虹桥商务区投建一年的250平方米展厅与办公区。“过去是单打独斗,如今是结伴前行,博物馆带来的潜在客户直接导入企业,让零散的接单变成产业化主动出击。”创始人之一汪剑告诉记者,10人团队用两年实现了100万元到600万元年营收的增长。
对比大型企业这成绩或许不够起眼,可“智慧湾”与乐塑清晰划出了产业效益乘数增长的路径——乐塑接下了mini cooper车灯定制这个订单,成为国内3D打印与实体经济跨界合作的经典案例,而与园区合作,还将建成大型3D打印工厂,为业界探索规模化发展之路。
做全球“连锁店”,为行业提供“上海方案”
上海率全国之先盘活工业遗产的创举,始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十几年间,大大小小的园区不断新生,迅速完成了从“1.0”租金模式到“2.0”融合公共服务社群化,再到“3.0”产业聚集城区化的形态迭代。
“最初只是为了好玩”,德必创始人贾波是记者出身,与其说是对新兴词汇的好奇使然,不如说是敏锐嗅到其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15年来,德必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创园区连锁经营品牌之一,经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服务全球20多个国家的1万家文创企业和20万白领,其中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超过100家,甚至率国内之先,把文创园区开到了海外。眼下,德必又将在泰国曼谷、英国伦敦等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布局。
各地掀起文创产业园区风潮的今天,上海的园区创始人早就不满足做二房东或服务商来赚差价溢价。带着海派文化情怀与产业发展大格局,他们致力于成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孵化器、做深做广的助推器——德必不定期以社群活动为小微企业举办创投会、招商会;科房在企业孵化初期主动进行商业合作。而他们自己,也在产品研发与理念升级中,成为制定行业标准的领军者、供应商,不断催生新兴业态的研发者。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不无感性地说:“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标准,便是看这里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用文化创意盘活工业遗存,打造并孵化更多上海文化创意品牌,或许就是变回忆为梦想,延续上海作为近代工业发祥地的百年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