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陡峭的上扬线:四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连续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增幅,2012年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2084.75亿元,与2008年相比,实现翻番。5月14日,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发布,四年来,上海市全社会生物医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超160亿元。
作为上海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上海的生物医药走过了十多年荣耀的发展历程。但人力成本高、用地资源受约束、兄弟省市竞争等多个不利的新形势下,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又该如何“杀”出新路?
从传统的低端原料药、低端化学药向高端原料药、生物制药及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转型,上海生物医药也看到了自己的新契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和相关扶持政策纷纷出台。四年来,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的80%出自浦东、闵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全市生物医药新增投资产业项目的80%以上也集中在这六个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棋局已然摆好,落子还得靠创新。
创新集聚,产业群特色鲜明
从农产品加工区到生物科技园区,随着“转型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奉贤人认识到发展农业占地大、附加值低。2009年起,园区逐步调整、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共有实体型医药企业45家。“现场办公、上门服务、承诺审批”是奉贤区给出入园企业的“服务态度”,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从拿土地到项目开工仅耗时8个月。快速的反应和转型,源自于统一调度。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织就产业园区网,激发“集群效应”。
有所集聚,也应有所分工。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傅大煦说,浦东、闵行、徐汇园区走“研发+产业”的路子,另三个更注重产业,却也各不相同:青浦偏重中药,金山偏重化学制药,奉贤则偏重生物制药。六大园区特色鲜明,各有所优,聚成合力,就能打出有力的一击。
传统牵手国际化,中药再走青春路
位于奉贤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拥有着一成套高端紧密生产设备,从药剂提取配置到洗瓶包装,整个生产过程数字监控,自动完成。一个小小的透明瓶子里装着褐色的液体——痰热清注射液,是我国第一个按指纹图谱检测生产的中药注射液。
一边是传统中医,一边是国际化的生产模式。凯宝的副总经理薛东升告诉记者,依靠技术提升,凯宝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成立之时,凯宝只拥有一个生产车间,改制后,企业先后投入上亿元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现代手段做物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学研,“把痰热清做精做透,使产品更安全可控”,薛东升表示,2012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2亿元。
“通过科技手段把传统中药的内涵发挥出来。”无独有偶,上海和黄药业前身是上海市中药一厂,在现代西药的冲击之下一度走在悬崖边缘,2001年,和黄药业痛定思痛,对品牌产品麝香保心丸进行深度开发,研究成果刊登于《分子生物系统》上,引起国际关注。“中医是一门科学,必须坚持创新研发!”和黄药业总经理周俊杰对记者说,2011年企业实现利税2.1亿元,麝香保心丸销售额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
自主创新,产业的制胜武器
“我们开始做冠心病支架的时候,比国外晚了20年”,坐落在浦东的上海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研发生产药物支架的医药企业,如今上海微创的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火鹰”支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从市场的跟随者转型为引领者,上海微创的成功主要靠自主创新。微创首席技术官罗七一介绍说,微创每年拿出收益的16%—17%做研发,给技术人员特殊补贴、奖金,“真正做成创新型公司”。
上海微创只是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着年均约15%的增幅,其持续动力源自于科研创新。迄今为止,上海已形成了由10多所高校、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30多个研发中心、30多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200多家研发型企业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网络。
自主创新之下,一大批医药企业靠着过硬的实力走在国内高端前沿,乃至走出了国门。数据显示,在制造业领域,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38.3亿元,增长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