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实施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三大系列研究专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化,充分展示上海社科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知识体系进程,“思想汇”栏目与上海市社联合作推出“新中国70周年”研究专栏。
在理论层面,经济增长为什么出现在有些地方而未出现在另一些地方,是自古典经济学以来始终令学界探究不已、日久弥新的密码性问题;在实践方面,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上海经济为什么都能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同样也是令人甚感兴趣并亟待回答的问题。
70年来上海一直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老工业基地”与“全球城市”的名片,代表了从赶超型工业革命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上海的创新发展。多年来,学界一直在探究,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上海经济自我增长的机制。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理论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经济史上的实践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上海经济长期增长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形成了一种系统有效的“创新引领”经济增长的功能和机理,这是支撑70年来上海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内核之一。
第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外部条件约束下,上海老工业基地通过创新性资源配置,获得了一个显著的经济增长。
1949-1978年间,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限度、低水平的经济开放条件下,上海形成了相对较有活力的“老工业基地”,上海工业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创新之路。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从旧设备与技术的利用及群众性的革新,发展为跟进国家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推进学习研究应用;组织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利用群众性运动所进行的劳动效率的提高、群众性的合理化技术革新建议,以及政府、群众、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技术进步,并进而演化到科学技术驱动的技术革新。上海成为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工业中心。虽然经典创新理论文献中所描述的均为市场主导经济下的个人或企业创新,但改革开放前上海所形成的政府主导经济下的技术、组织或制度创新,取得了明显可见的成效。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影响下,上海开启了以“创新引领”为先导的经济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从老工业中心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的发展与演化中,在外部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影响下,摆脱了以往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束缚、更新发展理念,使制度改革与创新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与综合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源动力。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上海逐渐进入深化改革时期,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思路,实现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实施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努力建立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高新产业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驱动,逐渐转向综合创新,上海加速提升了“创新引领”经济增长的功能。
第三,70年来上海创新发展的经验在于,可以迅速地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创新引领”经济增长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创新发展与创新引领的前后两个阶段(1949-1978年,1979-2018年),与同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长时段经济增长均比较良好。不论是“老工业基地”时期的技术革新与群众性运动下的“三结合”或“五结合”,推动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融合,并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上海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还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奋起直追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到全球城市之旅,并以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推动了创新生态的变化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与内在活力,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即70年来上海之所以得以创新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功能,这才是支撑70年来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内核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创新与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包括创新概念本身、创新主体之间关系以及创新对外在环境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样的变化,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构想和举措,迫切需要从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去寻找问题与答案,而70年来的上海经验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