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联影集团联席总裁张强等科技界专家介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羟氯喹已做临床试验
陈凯先院士透露,在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上海也在积极推进一批已上市药物、或者至少已经具备一定临床研究基础的药物,包括羟氯喹等,开展抗新冠病毒肺炎新适应症药物研发。
其中,羟氯喹在体外研究中已经展示出了很好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已被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作为临床试验药物。日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药集团联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启动了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
在治疗新冠肺炎新药的研究方面,上海正在组织优势力量,加快新药发现和研究的速度。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测定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体结构,可以提供给药物研发的科技人员开展新药研究。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关团队围绕建立新冠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等开展研究,以期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药发现速度的瓶颈。日前已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评价模型的微量化,建立及优化了自动化筛选体系,并完成了4万样次化合物初步筛选,发布了30个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化合物清单,将有力地推动抗新冠病毒肺炎药物的研发。
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和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两个P3实验室已经成功分离了共计4株新冠病毒毒株,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活性评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首批候选疫苗开展药效实验
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介绍,目前已实施6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首批科研资金已拨付到位。其中,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团队围绕新冠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开展研究,分析传播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研究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策略,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检测试剂研发方面,之江生物等3家企业开展的相关检测试剂攻关项目快速研发出检测产品,并获得国家药监局首批生产批件,占全国首批获批企业的50%。截至2月11日,3家企业累计提供核酸检测试剂盒232.5万人份。
在疫苗研发方面,斯微生物与东方医院合作开展了mRNA候选疫苗的研发工作,第一批小样已于近日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效实验。此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方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正加快生产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红外温度传感器,以支撑国内有关厂商生产;依图医疗开发出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已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地运用,全面提高了筛查效率;优刻得的安全屋技术为疫情重点地区往来人员信息排查提供了支持;云知声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有效帮助了基层街道社区开展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
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用于抗疫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医院对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联影集团联席总裁张强介绍,联影为医院提供了两类设备:一是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天眼CT,医生无需进入扫描间,设备通过智能识别患者身体部位,就可以自动完成患者摆位和扫描等流程。其二是搭载“可视化曝光”技术的X光设备,医生在安全范围内可实现隔室遥控曝光,在减轻医生承受辐射剂量的同时,减少医患接触。目前,包括武汉火神山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都在使用这些影像设备。
随疫情发展,武汉开始紧急建立多个方舱医院。方舱医院大多是临时性场地,对CT设备环境的适应性、扫描效率和稳定性、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为此,联影第一时间启动并迅速完成了“方舱CT”的研发与生产发货。目前,联影已经向武汉捐赠了价值5000万元的方舱CT。
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新技术,正不断应用于抗疫。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正逐步应用于一线医院。联影的“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能帮助医生定量分析,分流患者,辅助医生决策。现在已经在武汉火神山医院、上海市公卫中心、瑞金医院部署上线。
互联网医疗技术帮助定点医院患者分流分级,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联影搭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第七医院影像云平台”运行十来天,已完成3200多例远程诊断。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黄冈市大别山医院,远程系统正在逐步部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