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赖浩锋:产业园区如何走出四个“孤岛效应”
2022
01/07
14:25

前言

2021年12月4日,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提出,园区如何走出经济孤岛、功能孤岛、政策孤岛和心理孤岛依然是时代之问,这要求园区高质量发展既要传承和坚守,也要科学发展,更要形成新的创新场景。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学院院长曾刚提出,园区高质量发展应该坚持“三个重视”,即重视园区的跨界合作,重视园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重视园区在新时期新区域发展的地位作用。

(以下内容由论坛组委会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赖浩锋:园区走出孤岛的“三个抓手”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

今天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下的园区管理”。2004年,原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恺编写的一本探讨开发区发展的书籍《走出孤岛》,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提出,因为开发区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单一依靠外资企业,使得开发区成为“经济孤岛”;因为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单一,使得开发区成为“功能孤岛”;因为优惠政策只能在开发区内有效而不能外溢,使得开发区成为“政策孤岛”;而受到种种“孤岛”效应的影响,开发区建设者形成的“心理孤岛”更成为开发区开放发展思维的大敌。

在今天,开发区、高新区如何走出孤岛,依然是时代之问。所以,我想园区走出孤岛要有三个抓手,一是传承和坚守,二是科学发展,三是科创和场景。

第一个层面是传承和坚守。今年是上海漕河泾发开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的30周年,成为上海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以老陈总(陈青洲)为代表的老一辈的园区开发管理者,在2000年代初就提出了三大园区建设的理念:双优园区、数字园区、国际园区。

双优园区就是贯彻ISO 9001、ISO 14001 双管理体系要求,提高园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为园区企业营造创新创优、和谐优美的创业环境。数字园区当时的含义是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这个理念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上海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国际园区建设是通过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开放型经济。老一辈园区开发管理者在20多年前提出的园区发展理念,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生命力。

第二个层面是科学发展。这里的科学发展主要是指属性和坪效。围绕《园区管理通论》这本书来讲,我想要进一步厘清园区的界面,“区域”和“区属”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对于创新的开放性采取了不同的观点。

对于园区开发者来讲,喜欢讲区属,红线以外不归我管。但是从创新的要求来看,需要连接,需要更加深化区域创新,或者反过来说,需要打造创新区域,也就是Areas of Innovation (AOI)。

园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区域是一种新的形式。举个例子,漕河泾开发区的华鑫园,是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建设范围以外的园区,我要不要提供服务?我想,不管华鑫置业有没有给我付费,我们也要将服务提供给华鑫园的企业,这就是创新的区域性决定和驱动的。国际科技园区提出AOI这个理念也已经有10年了,建议未来,论坛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支撑区域创新的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坪效。对于品牌型园区来说,在新园区拓展过程中,往往会牺牲掉一代开发建设者。无论政府还是集团公司都希望早见成效,但是产业招商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建园区的实际发展与建设之初设定的时间表差异很大。

我们确实也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比如漕河泾开发区建设了37年,初创园区开发运营只有5年,所处的发展阶段、成熟度都是不一样的,用同一张考核表也是不合适的。

我们也希望,未来论坛能够进一步建立园区的成长模型,从规划建设,到产业招商、创新培育,再到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提供不同的评价体系,针对每个阶段提出要投入的要素,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个层面是科创和场景。很多人觉得科技创新无序、难以把握。作为从业人员,我们的观点不是创新无序,而是创新的拓扑效应越来越显著,创新系统越来越高级化,无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还是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更加复杂。在新经济的创新体系里,场景能够将创新相关的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数据、应用以及资本和政策集聚在一起发生聚变,从而产生改变世界的颠覆式创新。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模式不再仅仅是划一块地,建设研发楼、标准厂房,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我们认为要将创新体系和创新场景紧密结合,要引领“政产学研媒金介园”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创新组织方式的重组和全新变革,要提供先进技术转化和应用落地的全新解决方案,要搭建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创业者、服务商组成的全新社群生态,要构筑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要创新引导产业发展、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型政策、制度供给。

借用王恺的书名做一个总结,园区高质量发展要走出孤岛。要传承创新理念,围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目标,完善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良好的要素协同和区域带动效应。与大家共勉,谢谢。

曾刚:园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三个重视”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学院院长曾刚

首先祝贺任浩院长主编的《园区管理通论》出版。众所周知,中国发展奇迹即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园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园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然而,也还存在中国园区科学概括、系统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而这本著作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空白。

此外,对中国园区管理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国园区的升级换代、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还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临近园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借此新书发布机会,我想谈三个观点:

第一,应该重视园区的跨界合作。人类正在经历第四次产业革命,区域经济发展主导因子开始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消费型要素为主变为科技、数字、关系等现代增量型要素为主。产业特区、“一枝独秀”的时代日渐式微,“产城融合”、园区与城市其它功能区之间的互动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我国已经确定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创新驱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当下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推动园区、校区、社区、景区“四区联动”成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面向未来的园区管理新模式、新方式、新举措。

第二,应该重视园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园区不是企业的“容器”,必须摒弃传统招商过程中“放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落后意识,而应该从园区产业链联系、产业集群合作的视角出发,对园区内各运营主体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加强主体间联系、推动创新合作等方式,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率。此外,还应该重视园区之间的联系。

我们研究发现,园区的“号召力”、影响力与所依附的城市规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找出强大园区,并发挥其对其他园区的组织、联动作用,才能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园区之间的互利合作,有赖于“头部园区”与临近园区的互动合作。

为此,首先必须找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决定区域发展进程的关键地方,及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洞”,并据此构建有序、开放、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这就是说,必须明确“结构洞”的空间特征,培育或自然生长的方式、创新网络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内部作用机理。

第三,应该重视园区在新时期新区域发展的地位作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一体化尤其是新区域内园区之间合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应该研究如何借助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的良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应该总结园区协同发展经验与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核心关键作用,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可靠支撑。

一句话,应该着力探索园区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总之,任浩教授撰写的《园区管理通论》著作对指导中国园区的健康发展、城市发展,对向世界其他地区讲述“中国故事”,推荐“中国方案”,彰显“中国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呼吁更多人士重视园区管理科学工作,加入到园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行列之中。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