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上海科创集团:30年坚守硬科技投资 做科技企业发展的陪跑者
2022
01/14
14:52

编者按:

2021年12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集聚整合市区两级资源,将上海两大国有创投企业——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科创集团”)与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浦东科创集团”)联合重组。从此,新上海科创集团应运而生。

聚焦“新上海科创集团”专题二

中微公司、盛美上海、沪硅产业……一连串科创板明星公司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的身影。近30年来,这两家国有创投默默坚守硬科技投资,将一个个“小马驹”陪跑成“千里马”。

去年12月,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宣布联合重组,市区联动,组建新上海科创集团,共同打造国有创投头部企业。未来,上海科创集团将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


开创地方国资创投先河

“两家国资创投机构发展历程类似,多年来关注的产业、投资的项目也类似,都具有硬科技投资基因。”上海科创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傅红岩说,以被投企业科创板上市为例,两家机构的重叠率超过60%。

2014年,上海科创集团由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成立于1992年)与上海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于1999年)战略重组而成。浦东科创集团是2015年由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浦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张江火炬创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组建而成。

看似成立时间只有短短六七年,但两家国资创投的历史均已超20年,可以说是国资创投的拓荒者和引领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开放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之痛”。为解决这一问题,1992年,上海市政府出资设立上海科创集团前身之一上海科技投资公司,这是全国第一批地方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开创了地方国资创投先河。

1993年,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上海科投联合几家国有银行和企业,发起设立上海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与IDG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IDG中国前身),成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第一批开展股份制试点的国有企业之一。

当时,“风险投资”一词还鲜为人知,在没有专业的背景,没有现成的人才,没有相关的经验的情况下,上海科创集团就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探索、拓荒之旅。


浦东科创集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成立的浦东科投。当时,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承载浦东开发科技创新的梦想,浦东科投应运而生,且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新型的创业投资投融资平台。

2014年,浦东科投在上海国有创投中率先实践分立改革,新设成立上海浦东新产投,承接原公司主要资产和业务。次年,作为浦东新区第二轮国资改革的重大举措,浦东新产投、浦东融资担保、火炬园投资开发等合并重组为浦东科创集团。

随着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联合重组,这两家同为“科创”的国资创投也从昔日的“平行线”变成了“同心圆”,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做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

1995年浦东科创集团投资复旦张江,2005年开始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先后持续投资中微公司......近30年来,两家国资创投虽分处浦江两岸,但都默默坚守硬科技投资,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

目前,新上海科创集团资本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超过360家,参股创投基金超过160家,参股基金投资项目超过1800家,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52家。

“近30年来,上海科创集团不忘初心,长期深耕和坚守硬科技投资,科创板推出后,所投项目成绩辉煌,然而过程非常艰难。”傅红岩表示。

投资硬科技企业往往需要长期做冷板凳,在被投企业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当被投公司入不敷出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时,投资人一方面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科创集团牵头发起设立并管理)总经理陈刚回忆,上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已成为上海重要产业,产业发展的该波小高潮持续至2004年和2005年,上海科创集团前身之一的上海创投即发起设立基金,投向集成电路,主打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发展小高潮后,集成电路产业即步入了十年的低潮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半导体基金生存都很艰难。”

中微、盛美等今日的集成电路明星上市公司,上海科创集团首次投资都在十年低潮期内。“随着所投的半导体企业逐年亏损,且迟迟看不到成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分歧越来越大,煎熬也越来越大。”陈刚说,“最后压根不指望挣钱了,唯一的要求就是项目活着,否则没法交代。”

2010年,上海创投主动联系华登资本、武岳峰等机构,希望组建人民币基金,只投向半导体企业。当时是项目经理的陈刚,负责与机构探讨基金的组建方案,“当时移动互联网火热,上海创投却组建冷门的集成电路基金,业内觉得不可思议,不少人质疑‘上海创投在干什么?’一些基金的募资都是500万美元、100万美元这样讨来的。”


聚焦微笑曲线两端弥补市场缺位

为何逆市布局?作为国资创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傅红岩分析,硬科技创业是一个长期爬坡的过程,需要一批批人不断试错,专利技术需要一点点积累,且最前沿的技术,要打出市场,需要引导消费者。然而,在科创板推出前,IPO审核制对企业的营收和盈利都有要求,把一批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企业关在A股市场之外。

“在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之际,市场化投资机构不愿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只能作为‘耐心资本’的国有创投上。”傅红岩说。

“我不做谁做?”正是这一份担当与责任,上海科创集团近30年来支撑着上海硬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来源。

为进一步发挥国有创投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傅红岩提出了“微笑曲线”的投资理念,聚焦两端,一端是天使投资阶段,国有创投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弥补市场缺位;另一端是PE阶段,国有创投要围绕重点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并购投资,打造产业生态圈。同时,傅红岩还提炼了“三个最”的投资纪律,即只能投“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

傅红岩透露,“投早投小投硬”仍将是上海科创集团投资布局的重点。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科创集团直接和通过参股基金间接投资项目420余项,包括中芯东方、芯和半导体和乐纯生物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早中期项目占比90%、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99%。

未来,上海科创集团将继续加快市场化改革,设立市场化平台、培养市场化的优秀团队,帮助政府选赛道、定赛道,助力上海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