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这些,都是公众耳熟能详的高新区发展指标。但是,光有“面子”上的指标并不够。自2011年初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上海张江高新区着力在创新生态环境这个“里子”上下功夫。中小创新主体生龙活虎,各个分园精彩各异,海归精英纷至沓来,推动张江朝着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30名公务员助推多元化创新模式
18个分园,470平方公里面积,3.6万家企业——这样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管委会的公务员有多少?张江的答案是,30人。
谈到这个微型机构,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说,其实当初挂牌时,上海市方面也有过一番斟酌,张江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管委会?“管委会大而强,有利于集中资源搞开发,但上海的高新区发展到今日,规模扩张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内涵提升才是关键。”
目前,张江示范区下辖的18个分园中,有的是政府管理,有的是企业管理,有的是政府与企业共管。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恰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相近。“管委会的成立,绝不是给分园加个‘婆婆’。管委会的定位是服务、协调,通过推进股权激励试点、人才试验区建设和科技金融等工作,让整个示范区保持多元化的创新系统。”
这一点,从管委会的机构设置可见一斑:发展规划处、创新促进处……全然不见审批二字。“因为管委会不介入微观的创新活动,因而能够沉下心来从事宏观政策的协调和战略规划的引导。”
曹振全说,管委会虽不大,对企业创新的服务作用却不小。在管委会协调下,今年7月三项国家重大财税政策落户张江,包括有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和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不少企业表示,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创新的原动力。
80%中小企业垒起创新“金字塔基”
众多周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呈现“金字塔”型。处于塔基位置的是众多的微小生物。与自然生态类以,创新生态的基础是大量的中小创新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质量,决定示范区的创新活力。
目前,张江核心园约80%的创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一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由8名大学生创办的沪江网,今年的营业规模预计2亿元,个头不算大。但近年的发展增速却高达100%,活力非常强。
沪江网党总支书记兼首席财务官于杰说,当公司最早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时,工商部门还没有这个注册门类。“沪江网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模式创新。我们致力于通过媒介+电商+网校的模式,让爱学习的人通过互联网分享优质资源。”
与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相比,众人科技并不惹眼。但包括民生银行、银联在内的金融大鳄,却相继与众人科技寻求合作。原因在于,众人科技自主开发的动态口令认证系统,广泛用于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
“近年来,国际上的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有多少‘后门’难以预料,我们需要在这些门上加一把自己的锁。”众人科技总裁谈学锋表示。张江高新区核心园汇聚了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机构,与企业创新形成共振效应。
融入全球创新链条“比学”硅谷
顾名思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现的是中国在世界创新舞台上的竞争力。要体现这一点,示范区的国际化程度非常关键,这和自然生态的开放性有异曲同工之处。
今年7月中旬,《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复,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前,各方公认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包括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在硅谷2013报告中,张江被列入少数对其有竞争的科技园区。
硅谷的评价不是泛泛而谈。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张江高新区核心园,目前海归人员已超过1万名。园区企业中,有以复星、盛大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以展讯通信、微创医疗为代表的“留学生团队”,也有以IBM、惠普和诺华为代表的“跨国阵营”。
近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引起了张江示范区的深深思考。自贸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的战略,与张江示范区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环境不谋而合。
曹振全分析,有人担心自贸区成立后,一些大企业会把总部功能、特别是国际贸易部分迁到自贸区内。其实这种看法过于短视,即使企业将国际贸易业务迁到自贸区,其科研、制造部分还会留在区外特别是示范区。这种合理布局,将帮助张江示范区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链条,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