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上海自贸区成立利好民营经济发展
2013
12/31
14:12

导报记者 何颖/文

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成立。该试验区以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2013年最为振奋人心的改革举措之一,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吹响制度创新的号角。截至11月底,自贸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6.2万人次,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真正吸引这些企业的“金子”,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制度红利。

制度创新:“我们没要政策,我们要改革” “这么多企业来自贸区并不奇怪,因为大家太渴望制度创新了。”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董事副总裁张子诺说。她甚至把现在的自贸区热比喻成当年的美国西部淘金热,当然,自贸区的金子不是别的,正是所谓的制度红利。

自贸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希望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寻求新的突破点,利用自贸区一脚跨境内,一脚跨境外的政策优势,谋求资金和大宗商品在境内外实现更好的融通。”张子诺告诉记者。

利好民营经济发展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最主要意义在于:为通过简政放权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探索一条道路,并为未来中国加入高标准国际自由贸易协定提供经验,以开放推动改革。

中国(上海)自贸区政策框架要求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超出许多人的想象,是对资本市场的一个 “惊喜”。

在许多项改革中,有两类意义最为重要:一是通过实行“负面清单”,建立对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 “国民待遇”,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二是通过放开民营银行、建立境内“离岸市场”等,推动金融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是缺乏金融服务。今后,应该发展几千家民营银行(类似于美国的7000家社区银行)来支持中小企业,而自贸区试点将为这项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最先吃到螃蟹,哪个地方就最先分利。而当下中国,自贸区无疑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最大“制度红利”。毫无疑问,自贸区这个热词仍会在2014年延续热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