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地处上海东南角的临港产业区,迎来了立园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人才招聘活动。三千多名来自全市17所院校的应届生及各类社会求职者到场与百余家企业面对面交流。
于2003年启动建设的临港,历经十年,当下仍处于大规模投入和大规模开发阶段。目前,临港产业区内共有企业285家,平均注册资本金超过2亿元。记者获悉,作为上海装备制造业重镇,临港产业区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未来三年需要相关技术型人才6万余名。如有购房问题请拨打热线:400-606-6969
高技能人才紧缺
业因人兴,临港地区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才。
“目前,临港最缺的就是‘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招商中心副总经理张四福表示,临港开发十年来,其发展已逐步从生产需求转向生活需求,尤其是对“人”的需求。当下,临港产业区内的大部分企业都进入到量产和扩产阶段,整个园区对专业人才和操作性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本次招聘会上,共推出岗位791个,计划招聘2210人。需求排前的技术管理类岗位主要包括生产技术人员,仓储管理人员等。招聘会吸引了产业区内102家企业参会,包括商飞发动机、上飞飞机、三一重机和上海电气核电等多家知名企业在内。截止招聘会结束,共计进场应聘3840人,收到简历2136份,面试2040人次,意向录用970人。
“有多少要多少,”现场,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07年落成于临港产业区西港区的公司目前正处在大踏步向前的迈进阶段,因此,在相关技术和企业常规管理人员方面求贤若渴。
去年,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联合临港管委会,对坐落于临港地区内的所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普查。调查数据反映,截止2013年5月,临港地区从业人员总量为35502人,企业共291家,其中临港产业区内的企业达285家,且过半从事制造业。
调研分析表明,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临港产业区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缺乏是制约产业引进的最重要因素。未来三年,临港产业区对机械、数控、物流、航运、钳工、焊工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较大,对工程技术、研发、船舶技术、电气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排列前位。
最低注册资金1.9亿元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41平方公里,占整个上海的二十分之一,由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园区五大功能区块组成。张四福表示,“动用如此大空间来发展装备制造业,足可见它对于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据了解,此次参与招募的企业实力均不俗,最低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9亿元,其中28.1%为外资企业,16.7%为国有企业,4.1%为港、澳、台企业,51.1%为私营企业。
如今,上海临港产业区已形成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用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产业加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基地格局,但由于远离市区,再加上之前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人才不愿来此创业落户,这也成为制约临港产业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上海临港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陆珉坦言,很多应届生和求职者对临港并不了解,认为这里还是农村,比较落后。但事实上,临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企业,可为众多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就在去年,某校57名大学生亲临临港上汽集团工作现场,在亲身感受先进一流设备和优良工作环境后,其中54名学生当场签约。
目前,临港集团已经与海洋大学、海事大学等12所本市高校、中专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关系,并在湖北、贵州等地的10所学校建立人才基地,形成人才培养和输送的良性循环。
配2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为进一步集聚临港人气,缓解区内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临港集团正加快推进100万平方米“双定双限”房和2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生态住宅和配套设施,满足人才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目前,60多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已经竣工,待全部建成,可解决十几万人的住宿需求。张四福告诉记者,当下的临港,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配套功能,更加注重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创造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型工业化园区。
“为配套入驻企业,我们还打算建立大数据中心,今后也将逐步引进这方面的人才。”据他透露,接下来的临港产业区还将迎来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网络工程等方面的企业进驻,大数据中心的建设预计在年内有望启动。
据了解,到2016年,临港将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配套服务人员超过6万人,使临港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产业高地和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集聚区,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成为服务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功能多元、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