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贷款违约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银行(601988)业正面临着最严峻的时刻。
作为一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在中国银行业的大变革环境下,在监管制度上既要鼓励自主创新,又要体现风控管理。
5月14日,银监会授权上海银监局发布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覆盖银行业监管各环节、机构、业务等重要领域的三个制度附件。
这些构建成了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的首份较为完整的银行业监管基本框架。在这个初步形成的银行业监管框架之下,自贸区银行不仅将享有更多“松绑”政策,同时更需要面对一些严苛条文规定。
“重构”风控体系
《通知》明确提出了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监管的总体原则和底线。
《通知》规定,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别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以及消费者保护等,应适用更为审慎的管理标准。
同时,监管部门还将加大鼓励和支持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支持区内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区内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
针对于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监管层更强调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同时加强事后监管、保留事后追究的权利。
作为三个附件之一,细则中明确了试验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制度安排,为加强试验区银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撑。此外,细则还提出,相关机构应于正式开办试验区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以及此后的每年3月底前,向监管部门提交相关风险自评估报告。对评估不实、不达标的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等等。
据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称,银监会已经正式批准上海银监局成立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专职履行对自贸区银行业的属地监管职责。
另有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处室的设立,是上海银监会考虑到现有的1104监管体系(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实时上报各项经营数据和考核指标的体系方面已经有些不适用,需要在考核指标上进行新的创新,因此,银监局决定设立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承担整个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监管处的设立到监管底线的提出,再到具体的制度安排,上海自贸区的配套银行业风控监管体系正出现新的变革。
存贷比考核未取消
记者留意到,按照《通知》,在试验区业务开展初期,不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存贷比考核指标。《通知》也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区分区内机构和区外境内机构的试验区业务定位与发展重点,积极向总行争取必要的差异化支持。
“这并不是说75%的存贷比考核就取消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助理周和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日前的媒体报道中,不少媒体对此条政策的解读有些“过头”。
“目前来看,各家银行的自贸区分支行依然会把75%的存贷比标准作为一个内部参照标准,即使将来有些变更,那也一定是在‘人民银行自贸区账户体系’落地后再出新政策。”周和华坦言,原本银监会关于75%的存贷比考核就是针对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并不对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有具体要求,因此,银行可以根据各地分行发展状况、经营管理水平、资金收益率的现实来实施管理。这也意味着自贸区分行的考核也由各家银行的总行进行,并非银监会。
对此,花旗银行自贸区支行行长张晓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存贷比指标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使银监不考核,也会是大部分银行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除了存贷比指标,张晓萌认为,未来自贸区内还会有其他几项比较大的风险需要各家银行注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别风险和反洗钱风险是比较常规的4大风险。”她称,目前花旗银行已经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风控团队专门来研究自贸区风险防控问题。
浦发银行(600000)上海分行行长王新浩在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流动性资产风险,监管部门严格要求纳入总行体系,采取审慎监管,自贸区内机构最终的资金安全将由总行托底。可以预见的是,自贸区内流动性风险将是未来防范的重点。同时,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内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针对这四项风险,都已经进行了专门的布局,且团队组建工作早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