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
2014
09/25
15:27

原标题: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  

东方网9月25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将迎来挂牌一周年。随着市场期待的上海自贸区金改细则落地,以及2014版负面清单“瘦身”亮相,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从投资和贸易来看,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货物通关平均缩短2-3天,领到营业执照等证照缩短到4个工作日内。在金融开放方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5项金融细则“靴子”密集落地,“一行三会”51条改革举措大部分进入操作实施。据悉,现阶段每月有190家左右外资企业在自贸区注册,新设外资企业已达约1400家。政策能否再放宽、新政何时出台、手续是否还能更便捷——中外资企业在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对未来的上海自贸区也有更多期待。  

同时,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身在自贸、感受自贸、服务自贸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窗口受理的一线岗位,还是在政策落地的审批岗位,他们都是改革制度的参与者、亲历者和实施者。或许日常的工作强度很大,加班加点已成常态,但作为“自贸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共筑未来”成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  

为自贸成立延迟婚期  

(讲述人:舒勇32岁自贸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  

“虽然家人都对我的工作表示理解与支持,但对妻子多少还是有些抱歉的。”  

今年32岁的舒勇如今是自贸管委会经济发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相比很多人来说,我与自贸的感情更长远,回想去年此时,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筹备自贸区成立的各项事宜。‘一口受理’办事大厅的系统调试;各个挂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连续一个月都处于加班状态。”话到此处,舒勇的语气不觉有些沉重,能参与自贸筹建固然是莫大的荣耀,但在这荣耀背后是责任,以及对于爱人的亏欠。“我们原定的婚期是去年9月30日,碰上自贸成立这等大事,不得已只能把婚期延后了。虽然家人都对我的工作表示理解与支持,但对妻子多少还是有些抱歉的。”  

自贸区的无纸化一口受理流程、先照后证制度、境外投资备案证明、年报信息公示系统、驻区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新制度改革在舒勇的口中说来可谓如数家珍,而“贸易便利化”、“政府功能创新”更成为了舒勇的工作语言。如果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舒勇认为就是本着“鼓励投资、准入便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从负面清单管理、工商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切实便利。  

“自贸区成立这一年来,虽然我们的工作很忙碌,但整个人感觉很振奋很激动,看着一项项创新政策通过大家的努力落地了,觉得一切都值得。”对于舒勇们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一刻也不能懈怠,“我们最近在研究,一周年之后具体能做些什么。如今的政策对外商投资的准入、企业信息变更提供了很大便利,那么今后还需要制定出台哪些操作细则,让企业更大程度地享受自贸红利,真的是任重道远。”  

而今,随着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南迁至临港,舒勇也把家搬到了临港。“自贸是个大舞台,有一辈子干不完的事业,我就准备扎根临港了!”  

主动转岗亲历工商改革  

(讲述人:陈新30岁自贸工商分局注册科窗口工作人员)  

“当事人递交的材料越简陋,我们的工作量就会越大。”  

2007年就进入工商系统工作的陈新,如今是工商自贸分局注册科受理内外资设立、变更业务的窗口工作人员,在她身上似乎就印证着“No zuo No die”。“我之前一直在工商杨浦分局工作,今年1月份,得知自贸分局这边缺人,就主动申请调到自贸来了。”陈新告诉青年报记者,这一作虽然搞得自己肉体上挺累的,但精神很充实。  

据悉,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以来,自贸区内新注册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截至今年7月6日,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10595户,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过去20年的企业存量。一方面是新设企业数量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企业股权、经营范围变更等存量业务的不断累进,对于陈新这样的窗口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相对于市区,办事员来一次自贸也不容易,特别是在第一次材料不全、不对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详尽地跟他(她)解释清楚还有哪些材料是需要补的,有格式模板的也尽可能提供给当事人,也希望他(她)下一次来能通得过。”陈新告诉记者,根据要求,作为一线窗口工作人员,要做到“一口清”。“如果把办事所需的材料比作100分,当事人只准备了30分,那我们就要把70分的内容都告诉他,说清楚。这也就意味着,当事人递交的材料越简陋,我们的工作量就会越大。”陈新坦言,从表面看,一天可能只受理了30个登记号,但接待咨询的量要达到60-90号,因此想要准点下班显然成了奢望。  

在8小时繁忙工作之余,业务学习、培训成为了陈新这个在工商战线上工作了7年的“老兵”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这次工商出了很多新政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对于我来说只有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理解这些政策才能有效做好窗口服务。一方面,局里也利用午休时间给我们进行培训,还特意请了金融办等专家来解读政策;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熟读相关政策条款,给自己不断充电。”  

“联络”工作考验耐心恒心细心  

(讲述人:钱玮28岁外高桥保税区海关通关三科副科长)  

“一天几十个电话下来,手机经常打到没电。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开展协调工作也是常事。”  

“对我来说工作内容没有太大改变,但随着新政施行,一系列的协调、沟通工作都需要跟进。我又多了重‘联络员’的身份。”外高桥保税区海关通关三科副科长钱玮说道。  

自从2008年进入海关后,“85后”钱玮就是保税区海关的一员,去年1月调配到自贸区四个特殊区域之一、保税物流园区海关通关三科后,主要负责对企业通关环节的单证审核。  

自贸区挂牌后,一系列新政开始实施时总会遇到各种状况。钱玮还记得其中一项“先进区、后报关”新政刚试点时的情景。他解释说,“先进区、后报关”具体做法是对一线进境货物,海关通过信息化系统,允许企业凭进境货物的舱单信息,先提货进区,上海海关所辖口岸监管场所经营人凭电子信息,办理相关货物的提离手续;货物运到自贸试验区内后,企业再在规定时限内,向海关进行进境备案清单申报。  

相比原先的“先报关、后进区”政策,企业的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可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半天,物流成本平均减少10%。但实施伊始,因为系统调试问题,港区的放行系统常常收不到提货申请单的放行信息,试点企业一个电话打给通关科,钱玮他们就要加班加点为企业进行人工确认。  

面对这一情况,钱玮及时汇报给了自贸区海关工作组,“因为我是联络员,这是我的职责。”原来,自贸区成立后,海关成立了一个工作组,钱玮既是工作组的联络员,也是企业间的联络员,常常要将企业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自贸区海关工作组和技术处。“一天几十个电话下来,手机经常打到没电。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开展协调工作也是常事。”钱玮回忆道。  

而作为企业间的联络员,细心的钱玮发现,多数企业对于新政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流程也不甚了解。在第二批试点企业加入后,钱玮召集企业主管人员“开小灶”,主讲人则是第一批试点企业代表,通过PPT形式将货物进自贸区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也点明了注意事项,这样第二批试点企业对新政具体实施情况就有了概念,不至于手忙脚乱。”钱玮说道。  

钱玮刚刚接手科室通关组6人的管理工作时恰逢自贸区挂牌成立,身上又多了重“联络员”身份,在新环境下,对于他的协调能力和业务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是否有能力带动改革落实,是否能在各部门间积极协调都是考验,休息时间总在不断琢磨怎么将工作做得更好。”  

对于推出的新政,钱玮觉得从“新政推出-试点-落实-铺开-所有企业享受便利”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最近他也总结了在自贸区工作一年的感悟,其中一篇简短的感想中他写道:“这一年,手机被试点企业打爆考验了我的耐心,无纸化率的千分级增长锤炼了我的恒心,手把手帮助企业走通流程检验了我的细心。一年过去,作为一线工作人员,还是要以服务为初衷,继续坚守,保持投身自贸区的热情。”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