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的上海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在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人们已经想象过2040年上海的面貌。那么,30年后呢?相比2040年的城市规划,畅想2050年,势必会少一点具象,多一些宏观的趋势性的预判。我们未必能准确想见30多年后科技进步把城市打扮成什么模样,但沿着世界城市及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致轨迹,上海未来30年的道路依稀可见。
在最近“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规划研讨中,京沪两地专家学者聚焦发展大环境,研判未来发展趋势。
“30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窗口,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我们不可能精确描绘未来30年清晰的途径。但这并不妨碍就某些问题做出预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
本报记者 徐蒙
财政专家眼中的“毛细血管”
“为什么不结合自贸区这样一个主牌,想得更全一点、胆子更大一点,不动声色地把整个基础设施,从公交体系开始,对通盘体系来个立体化的、毛细血管化的提升?”
贾康今年8月刚刚卸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作为财政部曾经的头号智囊,他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财税专家之一。这次来到上海,面对上海未来30年的问题,偏偏一字未提财税,也没讲多少宏观经济问题,反而把视野聚焦在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上,将上海与北京、纽约、东京放在一个平面上比较,更将城市基础建设与自贸区联系在一起。
细如“毛细血管”的公共交通体系是贾康看重的未来城市要素。他认为最典型的就是东京,从轨道交通出来哪怕是残疾人坐轮椅,也能四通八达,想去一个酒吧、娱乐场所,还是去商场,都有全套连通的毛细血管式通道。东京的街道没有特别宽的,但是基本不堵车。
放开设想,若干年以后,如果上海中心区和周边地区立体化交通网四通八达、特别便捷,放开让大家买机动车,就可能跟纽约一样了。纽约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但是机动车在家庭成员来看主要是应急和周末往外开,不往中心区开。这样的前提必须有看起来并不一定特别气派,但是真正特别管用的公共交通体系。
“我认为这些建设任务,可以对接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上海自贸区。”贾康认为自贸区建设要求上海率先发展高标准、法制化营商环境,更多是强调社会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会带来口碑的发展空间。
上海GDP增速仍能保持5%
“我们预测出上海在2045年仍能保持较为温和的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为5%左右,较全国平均低一点,但是由于上海基数比较大,所以还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预测数据向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要预测的是30多年后的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却做出上海在未来30多年经济仍能保持温和增长的判断。这里有复杂的数学模型、经济学原理,不过简而言之,他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来源有两大动力,第一个是技术收敛,第二个是制度收敛。
杨瑞龙的判断首先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他指出,2008年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态势。尽管2009年有一个快速反弹,但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下行的过程中。下行如果是周期性原因,可以采用一个逆向的调节方式,用凯恩斯办法让经济回头。但是人们发现有困难。因为中国潜在的增长力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要素,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衰减。这样的衰减,导致了潜在增长的下降。这就是经济“新常态”。
尽管传统增长要素在衰减,但新增长要素在形成。杨瑞龙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发生断崖式下降。他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速度将逐步下降,但不会直线式下降,最终会稳定在由技术进步决定的增长速度区间。
在复杂的分析和数学建模后,杨瑞龙给出中国经济增长态势的总体预测:实际GDP指数将会下降。但是以世界水平来看,未来30年中国经济还会是有比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15-2025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6.2%,2026-2035年 是5.6%,2036-2045年大概是5.3%左右。
杨瑞龙预测,未来30年后国内人均GDP可能达到4万美元左右,人口到2028年、2030年左右是一个拐点,人口总规模将会趋于下降,人均GDP会随着总量增长有一个明显提升。
基于以上的大背景,结合上海及整个国家发展、人口和资源等方面实际情况,杨瑞龙认为上海在2045年仍能保持较为温和的经济增长率。
他指出未来30年上海发展仍有很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将会对上海经济发展升级提供重要契机; 金融混业经营对金融业发达的上海来说,将可能促进上海高端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等服务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贸易方式的升级对上海来说也将是一次重要契机。
与机遇并存的挑战同样值得关注。杨瑞龙表示,上海短期挑战有:仍然面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问题; 人口增长与空间制约;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等。中长期挑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生产率提升问题、区域发展限制问题等更需要持续关注。
投资时代下的全球城市
作为世界经济研究的权威专家,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将上海未来30多年的发展,放在了全球化新趋势的大背景下。他指出投资超越贸易成为当今全球化的第一主题,也是未来30多年全球化发展的主题与方向。在这一趋势下,上海需要成为全球城市。
面向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的功能如何体现?
张幼文认为首要的是贸易中心功能。上海作为贸易中心,功能和体系还远没有形成。未来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需要更高,要通过贸易领域的改革为全国提供服务,金融的支持也是贸易中心必备内容。
金融制度改革、货币开放两种因素,将真正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张幼文表示,以自贸区试验内容为标志的转变已经出现,未来走向一是金融改革,制度意义上的改革,第二个是货币开放,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两个关键变化,会共同促进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成长。
突破体制障碍,开放现代服务业,成为上海真正吸收地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的前提条件。自贸区服务业的开放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双边投资协议开放,意味着开放会加快。
张幼文表示,新兴经济体崛起,最大影响是改变全球治理结构的布局,会对全球治理体系提出需求,相应也会对全球治理机构设置和建设提出要求。以金砖国家银行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后,全球治理机构的落户,标志着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