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切换
新闻
哪些热点将引领上海经济创新发展新风向
2015
03/16
15:32

两会期间,媒体围追堵截两会代表委员。 新华社图

本报记者 徐蒙

GDP增速、宏观调控政策、投资、消费、产业……今年全国两会,经济热点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传统概念也有了全新诠释,“定向调控”、“双引擎”、“中国制造2025”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与概念,既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等核心要素,又与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提前进入新常态的上海,怎么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传统行业减速后,从何寻找新的增长热点;改革中的上海,如何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来的新信息,细细解读,其实每一条都牵动着今年上海经济发展的脉搏。

看GDP:

7%增速中的辩证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李克强总理指出,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可以看出,7%的GDP增速,不是放弃速度,也不是唯GDP。当前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必然放缓,但仍需要保持一定速度,判断GDP 增速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就业是“底线”。根据相关测算,要达到与2014年相应的就业增量,实现保就业,至少要保持7%的增速,才能为稳增长调结构创造基础和空间。

今年上海既定GDP增长目标是7%左右,与全国速度相当。考虑到去年和此前多年上海GDP增速均慢于全国水平,今年要实现7%左右的目标并不容易。但由于上海比全国提前几年进入新常态,提前进行结构调整,有望率先过渡到新的稳定发展阶段,因此今年上海要实现追上全国速度的目标,有一定内在优势。

“即使今年上海GDP增速进入"6时代",也不必要过于担忧和恐慌。”经济学家认为,近两年上海GDP增速回落的同时,就业率保持稳定,意味着GDP速度并没有离开合理区间。据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测算,未来3年到5年,上海GDP增速位于6.5%-7%之间,将是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合理区间。

统计专家认为,今年上海GDP 预计增长在6.5%以上,一方面当前经济减速换挡符合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在第三产业整体平稳较快发展带动下,保持增速有一定基础,这样的速度也符合上海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看消费:

寻找上海新的消费热点

“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的生动阐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关键的内在动力。眼下传统消费方式在变化,传统消费需求在下降,但实际上,大众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新生业态产生的新需求层出不穷,部分服务业领域的需求受到有限公共资源的限制,存在供求不匹配,这些都是“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

去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涨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0520元,增长8.4%,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91元,增长13.9%,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数据上看,上海消费领域的需求仍保持稳步增长;从结构上看,上海穿、用商品销售活跃,吃、烧商品增速平稳,耐用商品销售旺盛,居民消费高档化、品牌化、时尚化倾向日益增强。去年上海消费市场上,通信器材类(iPhone引领)、化妆品、家电类商品、汽车类等商品销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然而受制于房地产市场调整持续、实体经济遇到下行压力,加上价格压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的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

2015年,上海消费增长客观上面临短期因素制约,但中长期看,通过转型升级,调整需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收入预期,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养老家政、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业领域,对人口基数庞大的上海来说,都是未来强劲的消费增长点。在互联网经济推动下,上海也是全国新消费需求出现最多、最快的地区之一,当这些需求形成有效、持续的消费热点,就能带动相关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看投资:

政府不唱“独角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热门概念“双引擎”中,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其中之一。报告指出,今年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同时公共产品投资中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中国经济要改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模式,但要保持经济增速,投资不可缺位。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既惠及民生,又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并带来强劲引擎。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更多公共领域,更是双赢之举。

去年,上海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工业领域投资下降的情况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小幅增长。其中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和比重都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上海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投资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今年,上海重大项目中虹桥商务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多条越江通道、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将处于投资稳步释放期,北横通道等项目启动,全市建设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将基本维持2014年规模,而自贸区改革也将带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信心的回升。综合上述因素,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的导向,预计今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小幅增长态势。

从投资主体看,近年来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趋向多元。自2010年以来上海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速一直领先于国有经济,占全市投资比重也不断提高,去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达70.1%。然而目前上海民间投资投向的领域,仍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和工业等传统产业,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涉及较少。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上海通过加强对民间投资在市场准入、税收和融资担保等政策层面扶持,并为民间资本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投资过程中创造平等机会,可以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上海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资源迅速增长。

看国资:

有序推进的“混改”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多渠道解决企业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是眼下上海的重头戏。去年上海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为核心,完成国际集团、国盛集团两个国资流动平台组建,推进绿地集团、现代设计、上海城建3家企业整体上市,出台24个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实施“4个一批”共80余个改革重组项目。上海还聚焦优化国资布局、企业分类监管、任期契约管理、企业科技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五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完成24家企业集团任期目标签约,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4大领域的集中度提高到67%。

去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利润总额2541.63亿元,同比增长12.7%; 缴纳税金1700.93亿元,同比增长14.9%。而在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有效优化。去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快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51.3%提高至51.7%。

“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目前上海国资流动平台建设和项目运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将探索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国资流动平台运作模式,建立健全资本运作平台投资决策委员会工作决策机制、平台业务流程等制度,切实发挥国资流动平台资本运作功能。上海将实质启动若干资本流动项目,按计划、分步骤持有并适时运作部分整体上市公司、多元化企业的国有股权,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工程。上海还将探索存续资产托管模式,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形成整体上市企业集团续存资产的托管方案。

看三产:

良好势头下发展更多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落实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带薪休假等制度,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大型农产品(000061,股吧)批发、仓储和冷链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继续较快增长,占全市经济比重持续提升。在经济转型和总体增速放缓的过程中,上海第三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为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制度红利和增长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正是今年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在全国扩大试点的新形势下,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保持综合性改革的引领优势,在浦东新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并制定实施全市复制推广方案,同时聚焦外币结算和合格个人资本账户开设,加强金融开发创新,这些都将为上海服务业长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去年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对全国和上海的第三产业产生不小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上海房屋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双双下降,开发投资呈现回落态势,但土地市场成交依旧活跃,保障住房供地面积增加,土地购置费增长。因此市场机构预计今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小幅增长,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整和存贷款利率下调,市场中新购住房、置换住房等刚性需求将有所释放。

看工业:

瞄准2025战略的“上海制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中国制造这样“定位”。对于上海而言,近年来第三产业无论增速还是占比都已超过第二产业,但“上海制造”在许多领域仍具有相当竞争力,同时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领域也具有中流砥柱作用。当中国制造要制定面向2025年的10年升级战略,上海制造如何加速?

统计显示,去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73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但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增速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盈利模式渐趋多元化,在内生性利润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加大对外投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4%。根据去年的趋势和国内外整体经济环境判断,预计今年上海工业增速将继续减缓,但结构和效益将加速改善。

当前“上海制造”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对汽车过度依赖,去年若扣除汽车制造业影响,上海工业总产值几乎与上年持平。六大重点行业中,除了汽车制造增长最快,业内其他五个行业均不容乐观,生物医药增速放缓,成套设备增速刚刚“由负转正”,电子信息产品继续下降,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由升转降,精品钢材持续低迷。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发达国家“制造回归”的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上海要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找回制造业的优势。一方面上海需要在汽车制造业之外,形成更多优势产业,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它们在上海工业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另一方面,上海必须改变近年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下滑的势头,从根本上创造新兴发展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